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

友誼

      看著書桌透明墊下還塞著好幾張國小、國中同學的大頭照,想起其中有一位陳姓國小同學,一直到高職都還有接到他的來電,可是當時候不像現在大家都有手機,他只能打到家裡來,但偏偏我又經歷了幾次搬家,雖然他有從我外婆家裡得到我當時候的電話,但因為一直都是我家人接的,再加上都沒有跟他留下聯絡方式,所以在他找不到我,我又聯絡不上他的情況下,就這麼失去了一段好友誼;因為後來連外婆也搬了兩次,換了號碼,唯一的聯繫也不存在了。

      好像我姓陳的朋友特別多,而且跟我比較要好的也都姓陳(這應該不是什麼魔咒吧@@")。
有兩位跟我從小一起長大的隔壁鄰居,他們是親兄弟,弟弟虛長我一歲不到。我們都因為搬家而變得不常聯絡(國小四年級),可是這段友誼我盡可能的維持到了我服兵役的時候,大約從高職開始,一有機會我就會打電話約弟弟吃飯(其實就是我在《故居-水交社》的文章裡面提到的勇仔),但幾次都約不成,可能因為我休假都是平常日,他真的抽不出空閒,後來我就直接殺到他家去,大家也聊的蠻開心的,等我退伍之後還是很有心的繼續維持著,可是之後就有一段時間都找不到人,我只能給他的家人留口信,只是他也從來不主動聯絡,時間久了,其實我也開始拉長聯絡的時間,可是這就讓我覺得,如果大家都很有心想維持友誼,是不是應該有來有往?所以人家如果沒有那個心思,我又何須抓著不放?
      一直到去年年底的某一天,我表妹在新竹遇到他們倆兄弟,於是留了他們的手機號碼,也在FB發訊息給我,當我看到的時候,其實是很想打過去的,可是這麼多年了(大概也快十年了吧!)大家各過各的生活,環境不同、遭遇不同,我突然不知道打過去該說些什麼?所以我思前想後,還是沒有打這個電話。或許我心裡其實是比較希望由他們打給我吧!畢竟我曾經很努力的想維持這段好關係,而他們卻給我"不領情"的感覺。如果他們現在生活過的很好,我會很替他們開心的。

      退伍後,進入社會工作就很少再遇到"真正"的朋友了,不過倒也不是沒有,只是為數極少。曾經有一個,我們還經常一起打桌球、吃飯、看電影,後來因為大家轉換跑道,也慢慢的失去聯絡了。前幾年很幸運的又遇到了幾個,吃飯、打球都算小Case,還一同出遊、辦活動,後來其中幾個也轉換跑道了。當然,不在同一個公司了,聯絡也自然少了,只是前陣子有一位我跟這些人的共同朋友,給了我一些"勸告",也或許他不是這個意思,只是後來我所見到的某些狀況,再去回想那些話,似乎有些諷刺。
      我相信我給人的感覺絕對不是那種很小器的人,更不是自私自利的,甚至我還自認是個懂得感恩的人,當然,自認的就不免強別人相信了。我的個性比較悶,只有很熟的人才有機會看到我活潑的一面,曾經有幾位個性"非常活潑"的人,帶給我工作及生活很多新的體會,甚至因此而拓展了我的人際關係,我知道這些"關係"的拓展我自己不是做不到,只是因為他們而有了"加速"的效果,甚至有"加深"的功效,這些我都願意公開的至上十二萬分的感恩!問題只在於,當一個在這邊勸我應該如何、如何之後,另一邊卻是"拒人於千里之外",我很明白,這樣的兩面手法不是刻意營造,但卻無意間形成了。

      這世間,緣起緣滅其實早就看透不少,任何感情想要維持一輩子都是不容易的,要留要走本就隨緣,咱們都不是聖人,沒有誰的層次比誰高,分道揚鑣不代表就是不合,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很合才需要分道。只要地球還在轉動,生活就要繼續下去,我們都太過渺小,都需要成長,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;我曾經解讀過所謂的"心境",我認為兩個字其實應該要分開解釋,"心"是裡面的,而"境"是外面的。所謂"山不轉路轉"也可以說成"境不轉心轉",當你沒辦法改變外在環"境"的時候,就先改變自己的"心"境吧!當心轉好了,境也會跟著變好。當觀念轉好了,你的命也才會跟著變好。
      每個人都有他的生活圈,都有他該過好生活的責任,當你的"好友名單"不再有我的一席之地,不見得代表友誼就此消失,如果大家都懂得選擇成長,還是會在相同的路上相遇,屆時那種友誼的昇華也才更值得擁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下您的想法~^^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