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

故居—水交社(一)


        雖然我不是外省老兵的後代,但卻名副其實是個在眷村長大的小孩。
        在我小學時代,學校依然有"不能講台語"的不成文規定,狗牌人人有機會掛,可是即使有這兩個原因,我仍舊講了一口道道地地的"台語",甚至到了三年前我講國語都依稀有一點點"台灣苟乙"的味道。不過這可能跟我外婆有關,小時候我每天就是中午布袋戲,晚上歌仔戲,下午時段也一直有電台廣播(當然也是台語發音),所以生活中家人也都是台語為主,不過也因為這樣才能國台語均衡發展。
        我的故居---水交社。位於台南市南區,
這裡就是我小時候長大的地方,是空軍所屬的眷村。其實很早之前就想回去拍些照片,可是一直不是沒時間就是自己也忘了,拖到現在才去其實已經完全看不到原貌了,因為該拆的都拆了,不能拆的也早已所剩無幾。雖然是早就想這麼做,不過真正促使我有衝動前往的原因,來自於早上在facebook上看到的這則訊息《王艾莉設計》。或許內容跟水交社無關,但卻跟"樹"有關。這篇網誌讓我想起小時候住家前面的四棵超大的鳳凰樹,於是讓原本沒啥計畫的今天(6/20),多了一個別具意義的行程。
        首先我要替水交社感謝wihing網誌的作者,替我們保留了更早之前(2007)水交社的最後身影。很可惜,當年我住的地方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拆掉了,所以還是看不到那個世界上恐怕再也看不到的"可以居住的籬笆圍牆矮厝",所以我不曉得同樣在2007年的這篇報導意義何在?連一根竹籬都不在了,何來的原貌?"強制"兩個字是笑話嗎?
        其實我也無意否定市政府的作為,至少我們還看到了一直有更新的網誌《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地》以及去年的這則報導
        在wihing網誌的照片第六頁,有一張"繡學號"的照片,那位專門幫人繡學號的女士就是我姨婆,學生時代制服上的名字跟學號,都是姨婆犀利的車工。老實說,自從外婆去世之後,我也沒再見過她。她先生以前是大成國中的老師,不過很早之前就退休了,如今搬去哪裡恐怕連我阿姨都不一定知道。
        同樣在第六頁的另外一張,賣太陽眼鏡的攤販,那位大叔跟我們是舊識,偶而我打從南區經過的時候,還會看到他在夏林路或大成路擺攤,那台腳踏車跟著他數十年如一日,不曉得我爸或阿姨有沒有再跟他聊過,很有可能他到現在都還不曉得我外婆去世的消息。以前只要我外婆跟他買眼鏡,一定都是最便宜的。大叔背後這條路到底的樹底下那間房子,是一家麵攤,我是他們的常客,當然也是老早就遷居了。

"空軍志開新村副食供應場"是我當時候經常跟外婆一起去的菜市場。

        原本打算繞一圈之後,再決定怎麼開始拍,讓我驚訝的是這個菜市場居然還有在營業!可是因為我是下午才去,所以只剩兩個攤位在收拾東西,底下這張是上一張右手邊的外觀。

沒進去看還真的以為只是個廢墟了。

        因為驚訝於攤販們還在努力的經營著,所以決定從這裡開始當作回憶的起點。這部份可以對照wihing網誌第一頁及第二頁關於市場的部份照片。

內部看起來沒有太大變化,同樣是一個平台上面加個鐵架。


這是我最懷念的攤位。

        這個攤位專賣一些玩具,還有小時候所謂的"戳戳樂",我所有的玩具幾乎都是在這裡買到的,而且小時候不曉得為什麼,手氣特別好,總是可以抽到獎品,老闆都很怕看到我,不像現在連要中個統一發票兩百塊,都很難得。攤位看起來還很乾淨,應該還有在營業。


亮燈的攤位是正在收拾中的肉販。


遠處某個攤位老闆的身影。


大概第五張或第六張檯子,我小時候是在賣早餐的,土司夾蛋、豆漿之類的。

        我會記得應該是因為小時候,曾被那個老闆娘騙過五塊錢。小時候跟表妹一起去吃早餐都會有一個習慣動作,叫個土司夾蛋跟一碗豆漿,然後故意把蛋留著最後才吃,可是在吃那顆蛋之前,會在點一顆荷包蛋,看倌們一定那悶為什麼要這樣,老實說,我也不知道?!反正就是要等第二顆蛋來了之後再一起吃,結果那次等了又等,十幾分鐘過去了,老闆娘就是不給,我就直接問她,她居然回答我說:「你桌上那顆就是啦!」哇哩咧!桌上這顆明明就是前面叫的土司夾蛋留下來的!任憑我怎麼跟她吵就是不給,小朋友沒辦法,回家告大人也不處理,當然啦!恐怕也沒辦法處理,所以就自認倒楣了。那個年代小朋友的五塊錢可是很重要的,從此那家早餐店成了我的拒絕往來戶。

菜市場後面賣中式早餐的攤位,燒餅、油條,老兵愛吃的。

        偶而想吃油條就會在這家買,真的都是老人在光顧,而且就是用報紙包著,當時候是這樣,現在不曉得,應該隨著時代在變就不會再用報紙了吧。

這片樹牆後面就是台南高商,拍照的時候剛好聽到鐘聲。


菜市場後面的公共廁所,這可是歷史悠久的公共廁所呢!


市場左邊一些零星半毀的房子。


這也是。

        這幾間半毀的房子,有可能是當初的瓦斯行或雜貨店,也可能是米行或早餐店。因為實在是面目全非,很難回憶起正確的方位。

這片鐵片圍牆的後面原來是水交社活動中心,同樣拆掉了。

        我還曾跟鄰居一起到這活動中心裡面看報紙,下棋,裡面當然都是老人,眷村嘛,都是老兵。

這裡原本應該有兩條銜接在一起的小巷,而且是很陡的斜坡,完全看不見了。


這裡的其中一間是"統一麵包"也就是7-11的前身。

        在這條路上原本是一整排的民房,有理髮店、早餐店、腳踏車行、雜貨店、餐館、西裝店,這家專門幫人做西裝的老闆,現在跟我們是鄰居,就住在我家對面,也是好幾年前被爸爸認出來的,現在成了還不錯的朋友,不過還有沒有繼續從事這個行業我就沒過問了。

還沒完全拆除的理髮店,早已人去樓空。

        在這對面原本有一條小路,相當有名的餐廳【南門庭院】原本就坐落在此,現在已經遷至南門路上。

出了這條路對面就是體育場的勞工育樂中心,另一邊是松柏育樂中心。

        體育場變化非常大,從我小時候到現在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的不一樣了,即便是記憶中的吊橋都改建了,如果哪天心血來潮再來好好"走"一遍。

往下一站之前再回望一次它的身影,這就是現在的"興中街"。

        照片拍很多,想說的回憶更多,所以決定還是分成幾篇來寫好了。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下您的想法~^^~